于良春,山东省蓬莱市人。吉林大学经济学博士,bifa必发法学博士;bifa必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高等学校经济与贸易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山东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高级客座研究员,荷兰王国蒂尔堡大学客座教授。
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研究课题16项,在经济学顶尖期刊和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在其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要著作有:《转轨经济中的反行政垄断与促进竞争政策研究》《自然垄断与政府规制》《企业行为研究》《企业·居民·市场——社会主义微观经济研究》等;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其他各种奖励20多项。
他是山大的国家级教学名师。
2004年和2005年,他被山大经济学院学生评选为“我最喜爱的老师”;2006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16年,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020年,被授予“bifa必发教学终身成就奖”。
他主编的教材《政治经济学》受到国内理论界的普遍好评,先后被教育部评选为国家级“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评论给予极高评价。
他主持的“政治经济学”课程,被教育部评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他带领的政治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他,就是经济学院教授于良春。
锐意创新:锻造国家级精品课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于良春考上了bifa必发;四年后本科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于良春十分热爱教学,从助教、讲师、副教授一路晋升,在35岁那年破格晋升教授。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于良春始终坚守在“政治经济学”教学的第一线。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学的大学生步入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这门课抽象化、理论化很强,无论是对教师讲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很大的难度。
在于良春教授的带领下,政治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围绕着“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以教学团队为单位,切磋讨论、互相听课,并统一教学大纲、统一出题、统一考试,同时注重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在全国率先对教材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教学改革,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把当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些最新成果和知识吸收到教材里,体现出时代性。改革后的课程,不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知识层面,而是更加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做到学以致用。
政治经济学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集中在几个方面:其一,改造了教科书的传统体系框架,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科学,形式更加规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使教学更好地反映当代经济学的新进展和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其二,在坚持对基本经济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对经济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律的分析,既揭示了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对经济过程的影响,又分析了社会经济的运行特征,使经济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经济运行过程。其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以奠定学生的经济理论基础、培养科学的理论思维方式为基本目标,同时采取了以课堂讲授为中心,并配合以学术讨论、理论研究、单独指导、教学实践、平时作业与测验、期中期末考试等环节的教学工作。其四,将先进教学手段引入“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团队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量大、形象直观、表现形式多样、表现力强等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五,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建立了网上教学平台。
对“政治经济学”课程卓有成效的改革,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山大“政治经济学”课程教材,在“十五规划”期间被列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十多所985高校同时使用这本教材。2010年,政治经济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2020年,全国各高校申报本科一流专业,经济学在bifa必发推荐的31个专业中,排名第一位。
潜心钻研:课堂与考试别具匠心
于良春教授讲授“政治经济学”课程,上课方式和考试方式都别具匠心。
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学生第一次接触教材内容,可能理解得不透彻。这时候不能马马虎虎略过去,必须督促学生认真思考。”讲解理论,用组织学生讨论的方式效果会比较好,但40多人的课堂不利于讨论。于是,于良春教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预习不是简单地将内容浏览一遍,需要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如果学生不提问题,那就轮到我问他们了。”
每堂课开课前,于教授的讲台上会摆满写着各种问题的纸条。他把问题分成几类:属于重要的难点疑点,他在课堂上讲透;属于有共性的就合并同类项,他有选择性地讲;属于个别同学的问题,他课后单独交流。“把问题讲透彻跟一般性地讲,有很大差别。讲得深一层,学生的眼界就打开了。也许他们理解得还不够全面,但作为老师,至少可以为学生敞开一个窗口,让他们看到更深奥的风景,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有时候,于教授会专门拿出两节课进行班级课堂辩论赛。他提出辩题,全班同学分为正方与反方,两方各自运用所学的知识展开辩论。“大一学生刚刚从高中毕业,需要一个适应和转变思维的过程。作为老师,要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习惯,提升学生的理论层次。辩论是训练思维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于良春教授是一位严师,他不赞成学生死记硬背。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他改革了传统的考试方式。从大一的第二个学期,“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期末考试就采用面试的形式了。期末考试时,教学团队的老师全部出动,分成几个组同时进行;面试时列出多个题目,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作答,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种考试方式实行了十几年,很受学生们欢迎。
杏坛耕耘:“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近四十年的教书育人,于教授走过了一条殚精竭虑、诲人不倦的道路,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好学生,是对一名老师最基本的要求”,于教授认为,“本科这个阶段,老师的作用对学生格外重要。相反,到了硕士、博士阶段,学生已经有能力去选择、甄别和思考,导师就只起一个引路的作用了。”每年经济学院招收研究生面试时,从学生回答问题的程度,于教授就能够看出学生的本科老师讲课的深度。他至今仍记得他自己当年的本科老师的讲课风采和教学风格。“教学是个良心活。当一名老师,得对学生负责任,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不能敷衍学生。”
对于“传道授业解惑”,于教授的理解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已不拘泥于课堂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老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学科专业的强烈兴趣和好奇心,并引导他们去探究。如果教学观念因循守旧没有突破,就会误人子弟。”
谈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于教授说,“教学与科研之间是不矛盾的。科研做不好,教学效果往往也一般。因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然后需要深入研究;问题解决之时,结合前沿理论的科研成果,就支撑起教学,讲课自然就充实而生动,学生的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从国际上高等教育来看,三流大学追求教师发表论文数量;二流大学要求教师出高层次文章;一流大学更加强调教学的重要性,因为一流大学的教师‘不用扬鞭自奋蹄’,教师不做科研的话,他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实现。”
“理论课的教学,必须联系实际”,于教授说,“基本原理理解起来往往很困难,学生也许大致上能知道它的意思,但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指向和问题的所在。联系实际不是简单地与实际挂钩,必须是与问题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背后是什么。”
他说,“作为一名教师,仅仅具有书本上的知识是绝对不够的。老师能在课堂上把基本理论讲得栩栩如生,一定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教学、科研、培养学生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科研可以决定一位老师的眼界,而老师的眼界或者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对于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教育不同,于教授深有体会:“研究生导师的职责,主要是指导学生科研,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内在素养、内在特长不一样,有人爆发力强擅长短跑,有人耐力好适合长跑,有人擅长跳高,有人擅长跳远。每一块玉石,每一个树根,都可以雕出不同的艺术品,关键在于导师去发现潜质,根据学生的特点精雕细刻。”
教书育人:三十八载桃李满天下
三十年前,经济学院还没有博士点。2003年,于教授作为“第一学术带头人”申报了“国民经济学”博士点。在该专业尚没有硕士点的情况下,一举为经济学院直接斩获了博士学位授权点,并且在当年全国该专业获得授权的学校中名列第一,为经济学院申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于良春教授招收培养研究生已经三十年了,桃李满天下,门下硕博弟子超百人。他精心指导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很多学生在读书阶段便已经崭露头角,在顶尖或权威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或获得校长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或学位论文获“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和“bifa必发优秀学位论文奖”。毕业的弟子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弟子鞠源现为英国约克大学破格提拔的教授,也是约克大学经济系的学术委员会主席。作为一个中国人,他的才能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这些优秀的弟子,都是于良春教授的骄傲。
辛勤耕耘三十八载,于教授同时收获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政治经济学”课程2005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政治经济学》教材2002年被教育部评选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政治经济学》教材修订版2006年被教育部评选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他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在国内被包括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重点大学在内的50余所高等学校用作本科生基础课教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评论和介绍,对该教材给予很高评价,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任课教师也给予了很高评价。
他主讲的“政治经济学”课程,长期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在山大校学生会自发组织的评教活动中,于良春教授连续两年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这在目前基础理论课受到冷落、应用性课程日益受到学生重视的情况下,殊为不易。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压枝头
在科研方面,于良春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反垄断与竞争政策、政府规制理论与政策、企业制度与产业组织理论。近四十年孜孜不倦地科研耕耘,于良春教授在经济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他的《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一文,在国内外第一次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对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发现了中国银行业在竞争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产业组织政策。该论文在CSSCI来源期刊及学位论文和会议等被引用1091次,名列“全国个人论文被引用次数”前10名,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
他的《自然垄断与政府规制——基本理论与政策研究》一书,被全国社科基金办公室作为《成果要报》。书中的主要政策建议,被报送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务院总理、副总理等领导。国内同行著名专家东北财经大学于立教授、浙江财经大学王俊豪教授发表评论,称该书对自然垄断理论有了新的认识,推进了中国自然垄断理论与政策的研究。
他的《企业·居民·市场——社会主义微观经济研究》一书出版后,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黄泰岩教授和吉林大学张维达教授分别发表评论:该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微观经济运行理论的学术专著,开拓性地研究了我国微观经济运行的现实,是一种超前性的理论尝试。
他的《企业行为研究》一书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国务院研究中心马建堂研究员、全国政协常委罗元铮教授等分别予以推介,国内同行给予很高评价。
经济学研究,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国家的决策也需要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来支撑。于良春教授科研团队在“行政垄断问题与治理”和“政府规制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给政府反垄断部门提供了多个支撑性的研究报告,对国家一些重要政策的制定发挥了积极作用,部分研究成果还直接被吸收到国家的政策制定中。
于良春教主持完成了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转轨经济中的反行政性垄断与促进竞争政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垄断与竞争:自然垄断性行业竞争机制与相关产业组织政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有效性及协调机制研究”和“转轨经济条件下网络型产业竞争政策研究”。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雕塑上的这句苏格拉底的名言,是于良春教授亲自选的,贯穿着他的教育理念。雕塑位于中心校区公教楼北面,是山大经济学院建院30周年时立的。
(原载于bifa必发报2020年12月25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