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4月30日,经济学院“同心战疫,强思健学”——同上“爱国主义必修课”主题讲座第七期在线上举行。2016级国贸班班主任、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随洪光作为主讲嘉宾,作了题为“增长之质,以文化之——道德与市场的中国例证”的报告。活动由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林竹主持。
报告中,随洪光以“文化消费通过道德规范影响经济增长质量”为话题,结合疫情之下人们的价值观加速分化的实情,紧紧围绕国际贸易背景及文献回顾,模型、变量和数据,基本结果估计与分析,作用机制检验以及拓展性分析五个方面展开报告,并得出一定结论。报告伊始,随洪光以长期存在的关于世界贸易利益的争论、摩擦和讨论为背景,从专业角度入手,以中国为例分析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冲突显性化的原因。他指出,当今全球化经济基础并未改变,造成冲突显性化的原因主要是世界各国之间价值观的认同产生变化,他通过相关历史文献进一步引出道德与思想的话题,强调了人文教化对思想的重要作用。同时随洪光提到了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可以分为三方面,即道德规范效应、社会资本效应和知识资本效应。他解释道,道德规范效应即文化消费对于经济学方面会产生利与弊的双面影响;社会资本效应即文化消费作为一种具象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之间可以进行转化;知识资本效应即通过文化消费获得认知、求知欲和创造力,减少转换时间和协调成本,并促进文化多样性。随后,本着“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想法,随洪光从相关会议和规划等事实基础角度证明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的发展具有必然性。他指出,很多现有文献从增长核算视角分析文化消费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效应,并都发现了积极的证据,截至2019年,中国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比重连续四年超过11%,而文化消费的作用绝不是单层面的,文化消费既可能对经济增长质量产生直接作用,又可能通过改善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繁荣。随洪光表示,自己的研究目的有三个:一是将研究推进至增长质量层面;二是尝试性地为长久以来“道德与市场”、“秩序与增长”的关系讨论呈现一个中国的例证;三是厘清文化消费与公共文化支出的作用边界、深化有关非生产性消费与增长质量内在作用机制的理解。之后随洪光通过文献回顾分析了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衡量指标,包含增长效率、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三个分类指标,并用专业术语解释了基准模型的相关含义,同时他还指出,在对综合指标建立动态模型的同时,还需对三个分类指标进行分类检验。在作用机制分析检验阶段,随洪光首先介绍了中介效应模型,从知识资本、行为规范、社会资本三个方面进行变量选取说明,并展开预估结果分析,得出文化消费提高了道德规范,进而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的结论。其次他还介绍了拓展分析模型,用来分析公共文化支出与文化消费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随后,随洪光展示了公共文化支出的拓展性分析检验结果,他表示,拓展性结果具有稳健性表明了公共文化支出具有很大的调节性和改善性。最后他总结得出:文化消费通过道德规范、行为约束和知识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对经济增长的综合质量和增长效率、稳定性、可持续性均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地区维度上,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越低,文化消费对增长质量提升的作用越重要;在时间维度上,文化消费对增长质量的作用存在累积效应,主要表现在增长效率和可持续性两方面。而公共文化支出总体上抑制了文化消费对增长质量的积极作用,该作用在可持续性渠道中尤为明显。其中挤出效应主要发生在第一样本期;通过增长效率和可持续性两条渠道,第二样本期内公共文化支出的作用明显改善。在问答交流环节,针对同学们对于报告分析中仍然存在的疑问,随洪光做了详尽的回答和补充,加深了同学们对于文化消费、道德质量和经济质量关系的理解,丰富了此次报告内容。
本次活动是经济学院“同心战疫,强思健学”——同上“爱国主义必修课”班主任线上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第七期,旨在让学生们从文化消费和道德质量方面思考其对经济质量的影响,使学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视角,从更全面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起到了思想道德教化的作用。
文/吕洪萱